时间:2022-03-28 21:42:27 来源: 作者:[!--writer--]
她是名门宦官的后裔,却在20多岁的时候创办了揭阳第一所女子学校,成为揭阳女子学校的开创者在封建社会,妇女地位低下,受教育权无从谈起。清末民国末期,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思想的出现,进
她是名门宦官的后裔,却在20多岁的时候创办了揭阳第一所女子学校,成为揭阳女子学校的开创者
在封建社会,妇女地位低下,受教育权无从谈起。清末民国末期,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思想的出现,进步人士开始认识到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,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实践。清末,揭阳荣城西门的一位女子在揭阳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“女子学校”。她就是揭阳女子教育的先驱陈宝莲。
在揭阳荣城西门,有一座典型的潮汕古民居,名叫赵武帝。这座古老的民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清朝时按四品官规建,规模颇大。当年,陈宝莲创办的“女子学校”就坐落在这座古民居的后面。
这一天,记者来到赵武帝,见到了陈宝莲的侄子陈安庆和陈安祥的兄弟。他们告诉记者,他们从小就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陈宝莲创办女子学校的故事。
陈安青告诉记者:“陈宝莲很聪明,她没有结婚,所以教这些女人读书。旧社会的女人和男人不亲近,所以女人都被教了。”
穿过赵武帝的霍乡,我们来到了后堡。 1905年,陈宝莲在这里创办揭阳第一所女子学校“女子学校”。房间的门楣上有“朴斋”二字的痕迹。
▲女校原址
陈安庆告诉记者,他的姑姑陈宝莲招收了20多名女学生。除了教他们刺绣、裁缝、绘画等技能,她还教他们古诗词散文,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进步的新思想。
陈安青说:“这些来读书的女人都是名门闺秀,不是一般人能来读书的。老姑姑教的是进步的思想和知识,破除陈旧的思想和封建的东西。”
陈宝莲生于清光绪四年,即1878年,祖籍揭阳德桥。她自幼聪慧好学,虚心向宗门冠美求教,从潮汕歌本和古历中自学文化知识。她擅长刺绣和绘画,刺绣要绣文字,画也要题字签名,这对她的自学很有帮助。她思想进步,反对女性缠足,并且经常对男性可以学习但女性不能上学感到愤慨。因此,她坚持女子教育,在20多岁的时候创办了“女子学校”。
揭阳市文化研究会会长、作家彭妙言说:“晚清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时,陈宝莲作为著名太监的后裔,率先培养女学生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当时,除了昭武帝的女子学校,她还在绵湖设立了类似的学校,她通过绘画、女工、古诗词来培养女性,体现了当时揭阳出现的一种思想解放。 。”
▲揭阳德桥庵陈氏向记者介绍陈宝莲事迹
至今,陈宝莲的部分画作依然存在。这些画作大多以花卉和植物为题材。她的书法笔墨饱满,栩栩如生。
▲ 陈宝莲创作的书画作品
陈安香说:“‘阿早’是老阿姨的外号,她的真名是陈宝莲,在我们家很有才。”
几年后,“女子女子学校”因故关闭,但陈宝莲对女子学校的热情并未停止。至今仍受聘在朝阳、揭阳、岳城、桥林任教,向许多农村妇女传授文化知识。
由于劳累过度,陈宝莲于1934年去世,享年56岁。她去世后,不时有学生前来参观“女子学校”旧址。
▲ 陈氏家族介绍陈宝莲书画艺术
陈安庆说:“我现在60多岁了,70多岁了。几十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她的学生来学校参观,说她以前在这里读书,她知道我是她的外甥,她是对我很好,她给了我糖果和手杖,我还记得。”
陈宝莲创办女子学校的史实是通过史料和学生之口记载的。它流传至今。陈宝莲的祖先从揭阳德桥迁徙到揭阳荣城西门。 《德桥乡志》将她列为德桥陈家的名人。有专章记载她创办女子学校的过程,盛赞她在揭阳改风易俗。,为揭阳女子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
彭妙艳告诉记者:“陈宝莲可以是创办女子学校的先行者,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。揭阳的传统文化氛围向来比较深厚,女性在旧社会的地位也比较高。”陈宝莲可以开女子学校,对旧社会的封建风气和不重视女性的风气影响是很大的,所以也是社会风气的改变,是思想解放的体现。 "
揭阳德桥庵下的陈氏族人陈承光说:“对于我们德桥陈家来说,她是一个非常自豪和非常光荣的人。”
当时在揭阳,陈宝莲创办女子学校的第一步,引起了混乱 不小的轰动。近代,正是在陈宝莲等众多女性研究先驱的努力和影响下,男女平等、婚姻自由等先进理念逐渐传播开来,加速了潮汕妇女解放的进程。
汕头广播电视台
?7:0 返回搜狐了解更多信息